文/婷妈
(相关资料图)
小区花园的长椅上总坐着几个哄孩子的家长——有人举着玩具耐心周旋,有人吼叫着“再哭就打人”。育儿这场修行,最忌正面交锋时的寸土不让。
聪明的父母懂得迂回战术,用“三要三不”的智慧化解对峙,如同溪流绕过礁石终至大海,既守护了孩子的天性,又指引着成长的方向。
1、要接纳情绪,不要否定压抑
邻居家的小宇因考试失利摔门大哭,妈妈没有训斥“这点挫折算什么”,而是递上纸巾盒说:“哭出来会舒服些。”待孩子平复后,她指着窗外被风雨打歪的向日葵说:“你看它低着头,不是为了认输,是为了积蓄力量。”这种共情式的回应,让少年记住了比分数更重要的生命韧性。
儿童心理学家指出,被允许表达情绪的孩子,大脑中负责理性决策的前额叶皮层会更发达。
就像治理洪水不能靠堵只能疏,当父母成为情绪容器,孩子才能学会管理而非压抑感受。那些“男儿有泪不轻弹”的陈旧观念,往往把敏感细腻的心灵训练成冷漠坚硬的石头。
2、要引导自主,不要包办代替
刘梅分享过一段趣事:女儿选兴趣班时摇摆不定,她拿出纸笔列出利弊清单,最终尊重孩子选择相对冷门的陶艺课。三年后,小姑娘的作品入选青少年艺术展,她在致辞中说:“谢谢妈妈让我试错。”
这让人想起谷爱凌的母亲,面对女儿放弃高考专注滑雪的决定,她说:“人生是你自己的,我可以支持也可以反对,但后果由你承担。”
真正的放手不是撒手不管,而是像放风筝那般收放自如。
当父母退居顾问角色,孩子反而展现出惊人的判断力,就像春笋顶开压着的石块,阳光下的幼苗长得格外挺拔。
3、要树立榜样,不要只说不做
李明每天下班后边刷手机边催儿子读书,直到发现孩子作文里写着“爸爸的手机比我的书好看”。他猛然惊醒,开始陪孩子一起阅读打卡。如今父子俩每周去图书馆已成惯例,儿子的作文本里多了这样的句子:“爸爸看书的样子很认真。”
这与杨绛先生一家形成奇妙呼应——钱钟书翻译《堂吉诃德》时,杨绛同步研读原著;女儿钱瑗受此熏陶,自幼博览群书。
身教的力量远胜千句唠叨,就像蜜蜂采蜜不必教导,看几次就会飞舞花间。
当我们抱怨孩子沉迷电子产品时,不妨先审视自己捧着手机的时间是否超过了陪伴阅读的时光。
写在最后
校门口接孩子的人群中,总能看到两类父母:一类扯着嗓子发号施令,孩子耷拉着脑袋亦步亦趋;另一类蹲下身轻声细语,孩子蹦跳着主动分享见闻。
教育从来不是短兵相接的战场,而是春风化雨的浸润。
与其在冲突中消耗彼此的能量,不如用“三要三不”搭建沟通的桥梁——接纳情绪让心灵畅通,引导自主让翅膀有力,树立榜样让方向清晰。
当我们放下“必须听我的”执念,便会发现,那个曾经倔强的小身影,已在不知不觉中走向阳光灿烂的远方。
(图片来源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)
我是@婷妈alan,国家认证育婴师、家庭教育讲师,致力于小故事中分享育儿经验,欢迎关注我,一起陪伴孩子成长。
广告
X 关闭
广告
X 关闭